
30 May 2025
你知道嗎?古人把農曆五月稱為「惡月」,因為這時濕熱交加,百毒齊出。面對不可抗力的狀況,古人不慌不忙,用掛艾草、佩香囊、吃粽子這些簡單儀式,溫柔地照顧自己。這種智慧,正是我們現代人最需要的。
農曆五月,古人稱之為「惡月」,此時濕熱交加,毒蟲肆虐,疾病易生。面對這樣的環境,古人並非消極恐懼,而是透過端午節的習俗——掛艾草、佩香囊、食粽子——來調和身心,與自然共存。這種「順應天時,主動應對」的智慧,在今日看來,恰似靜觀(Mindfulness)所提倡的「覺察當下,溫柔回應」。
時至今日,「惡月」的威脅可能已經不是來自自然,而是來自現代生活的無形壓力:都市節奏急促、世界局勢多變、環境污染加劇、資訊爆炸等,都令人疲於奔命。我們或許不再擔心蛇蟲侵擾,卻可能被焦慮、失眠、情緒耗竭所困。古人以端午習俗化解「惡月」凶險,而今天的我們,同樣需要一套心法來安頓身心。靜觀,正是這樣的工具。
接納現實的挑戰,溫柔防護
靜觀教我們像古人觀察「惡月」般,先接納現實的挑戰,而非急於逃避或對抗。當壓力來襲時,與其陷入「為何這麼累」的抱怨,不如如實覺察並接納自身當下狀態,如同古人懸掛艾草——不否認環境的毒害,但以行動溫柔防護。現代人亦可透過簡單的呼吸練習、短暫的靜坐,為自己劃出一片心靈的「避毒空間」。
順應時令、滋養身體
端午節的食粽習俗,講究的是順應時令、滋養身體。糯米補中益氣,竹葉清熱解毒,古人懂得透過飲食調和身心。而靜觀飲食也提醒我們:在匆忙中用餐時,能否細嚼慢嚥,感受食物的滋味?當我們被工作淹沒,能否像古人般,刻意安排一個「滋養時刻」——哪怕只是五分鐘的茶歇,也能讓身心重整。
定時給自己的「小確幸」
古人面對「惡月」的態度,最可貴的是「儀式化的自我照顧」。他們以香囊安神、以蘭湯淨身,將生存智慧融入日常舉動。現代人同樣需要這種儀式感的「小確幸」:早晨一杯茶的時間靜觀呼吸、睡前寫三行感恩日記,或是散步時專注感受腳步與地面的接觸。這些小舉動,如同端午的菖蒲劍,斬斷雜念的糾纏,讓我們在變動的世界中保持清明。
今日的「惡月」或許不會過去,但我們能如古人一般,以智慧與慈悲回應。靜觀不是要逃避壓力,而是教我們與之共處;端午習俗的深意,亦不在驅邪,而在於建立一種「與逆境共存」的生活藝術。當艾草的清香再次飄起,願我們不僅紀念傳統,更學會以靜觀之心,在現代「惡月」中安住自身。
不如就在今個端午時分,試著以五感體驗習俗——觸摸粽葉的紋理、嗅聞艾草的清香,又或全心全意的品嚐端午粽,讓節日成為回歸當下的契機。
想知更多心靈鍛鍊既資訊?記得Follow我地既Facebook / IG,或於主頁登記接收我們最新資訊,有更多實用攻略等緊你!